江西不愧是人杰地灵的一块风水宝地
江西这块红土地,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原来伟人祖籍都在这里。它有太多的神秘,它有太多的传奇,
让你惊讶不已!
匡庐俊秀,赣水长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闻名中外的杰出英才;井冈雄伟,鄱湖浩瀚,开创了
一代又一代彪炳千秋的宏图伟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示出红土地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追溯
中国近百年来的伟大人物,其祖籍地大都是江西。
孙中山祖籍 宁都县田头乡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其祖籍在江西省宁
都县田头乡孙屋。一般人只知道,孙中山的祖籍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却不知其先祖在江西省宁
都县。这是因为,原来尚未考证出孙中山的先祖所在地,人们只是从过去的一些图书、影视作品等
里面了解其祖籍在广东省中山市。
原来,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村,是个孙姓世代居住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了
一本孙氏族谱。这本族谱与福建长汀河田的孙氏族谱所修孙氏,乃是同宗同源。这些珍贵族谱,为
考证孙中山家世源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
毛泽东祖籍 吉水县八都镇毛泽东的祖籍地,在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的龙城。这是上个世纪末的
一个重大发现。这个发现,为红色江西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正式确立毛泽东的祖籍地在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还不到十年时间。1988年,井冈山有两位同
志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集资料,以充实展馆,偶然发现一本杂志上刊载了一篇《毛泽东的家世》
的文章,该文介绍了从韶山毛氏族谱上记载的毛氏鼻祖毛太华,是江西吉州龙城人,即现在的江西
吉水县八都镇人。于是,一场考证毛泽东祖籍地的工作在吉水县拉开了序幕。
经过几年考证,终于弄清了吉水的毛氏族谱和湖南韶山的毛氏族谱上关于毛氏上祖完全一样的
记载,湖南韶山的毛氏始祖,就是从江西吉水迁去的。后来,又在吉水找到了位于八都镇东南的龙
城遗址,在遗址上挖掘出了印着“毛氏祖基”楷体字的古砖。
<
戊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
清初誉满全国的散文家——魏禧
“血溅朝衣”的一代豪杰——黄德温
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三枪
一代名医——萧九贤
赣南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曾准
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
治水有术的宰相——戴均元
清正的巡抚著名学者——谢启昆
声名远远播的相国状元——戴衢亨
治虔功臣——卢光稠
南市街出来的南宋状元——池梦鲤
池梦鲤(1224-1279),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
《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个译者——郭大力
郭大力(1905-1976),南康三江乡斜角村人。
陆游最敬重的老师——曾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 ,又志甫,号茶山居士。虔州人,后迁居河南府(今洛阳)。
与苏东坡秉烛夜话的——阳孝本
阳孝本(1039-1122),字行先,北宋虔州赣县府(今赣州市)人。
一代名相寇准的举荐者—陈恕
陈恕(945年-1004),字仲言,北宋石城人,《宋史》载为南昌人。
客家先贤——李宜青
李宜青(1711-1790),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
戊戌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
陈炽(1855-1900),原名家谣,曾用名喜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瑶林馆主。清咸丰五年生于
瑞金瑞林乡塘横背。
清初誉满全国的散文家——魏禧
魏禧(1624年-1681),字冰叔,号叔子,又号裕斋。宁都县城关人,著名的散文家,与汪琬、侯
方域并称为“清初三家”。
“血溅朝衣”的一代豪杰——黄德温
黄德温(生卒不详),字伯里,信丰县人。他从小读书,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辛酋参加乡试
,中为举人。正统十六年(公元1448年) 戊辰,中进士。
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陈三枪
陈三枪(?-1234),南宋赣州人,松校梓山农民起义军领袖。
一代名医——萧九贤
萧九贤(生卒不详),字慕白,会昌县人。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名医,以内外科
皆精著称。
赣南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曾准
曾准(生卒不详),字子中,一字子忠,并宋虔州府赣县人(今赣州市)。自曾准以后,曾家一门
同出四进士,人称“虔州四曾”,遂成当地巨族,名震一时。
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
罗牧(1622-1705),号云庵、牧行者。因年幼时常于村头厨侧放牛,故取字饭牛。宁都县钓峰人
,明末清初名噪一时的江西山水派的开派画家。
治水有术的宰相——戴均元
戴均元(1746-1840),字修原,号可亭,清代大庚(今大余县)人。
清正的巡抚、著名学者——谢启昆
谢启昆(1737-1802),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清乾隆初年出生于南康县城东街步坊后。
声名远播的相国状元——戴衢亨
戴衢亨(1755-1811),字荷之,号莲士,清大庾(今大余)县人。
治虔功臣——卢光稠
卢光稠(840-911),字茂唏,出生于虔州(今赣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
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
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
钟绍京,字可大。唐显庆四年(659)生。兴国县长冈乡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中书令,封
越国公。绍京聪颖好学,尤擅长书法,今版《钟绍京小楷字帖》,即从其所书《灵飞经》拓片中所
选编。 唐景龙年间(707~710),绍京为宫苑总监。四年,韦后将中宗李显毒死,把禁卫军大权
抓到韦氏一姓手中,荒淫嗜杀,企图步武则天之后尘,再做女皇。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等商策除之
。举事之际,临淄王从暗道入苑,会聚于绍京廨舍。绍京率丁匠200余人执斧锯相从,斩关入宫,
除韦后及其党羽。事平,拥立中宗之弟、临淄王之父睿宗李旦复位。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旋晋中书令,封越国公。后改任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延和元年(712)睿宗让位临淄王李
隆基,绍京仍任户部尚书。旋改任太子詹事。后被人诬告对帝心怀不满,贬为果州刺史,继又贬为
怀恩尉,再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727),绍京入京见帝,即授太子右谕德。后迁少詹事。天
宝元年(742)卒,终年83岁。建中元年(780),追赠绍京为太子太傅。大中初,宣宗将唐立朝以
来的将相功臣绘像,画绍京像列凌烟阁将相名臣之中。
卢光稠,谭全播。卢光稠字懋熙,别名十七郎。上犹县双溪乡人。光稠生于唐开成五年(840
)。谭全播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唐僖宗年间(847~888),政治腐败。各地纷纷起兵,自据一
方。为防御计,谭、卢相与聚兵,众推全播为首领,全播拥立光稠为帅。卢于唐光启元年(885)
占虔州,称刺史。天复元年(901)取韶州。后一度占潮州。梁开平三年(909)光稠请命于后梁,
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以便海外诸国来朝。后梁太祖朱晃认可,置百胜军于虔州,授光稠为防御使
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又建镇南军,封光稠为舟汝王,食邑1500户。开平四年(910),
光稠病笃,将符印交全播,全播不收。复传命于京师开封,立光稠子延昌为尚书,全播事之。是年
十二月,光稠病逝,年70岁。
开平五年(911)冬延昌被部将黎球所杀,众欲立全播,全播不从。州人相率趋全播家,为请
全播,全播乃出。遣使请命于梁,授全播为防御使兼岭南节度使。全播治虔州七年,贞明四年
(918)卒,终年84岁。卢、谭据虔、韶二州33年,剪奸除暴,减租税,济贫困,保境安民,深得
黎民爱戴。唐天复二年(9O2)扩虔州城东、西、南之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唐天祐二年(905
),与县民黄廷玉议建上犹场。史称卢、谭治虔有善迹。
郑獬
郑獬,字毅夫,宁都县人,生于宋乾兴元年(1022),皇祐五年(1053)赐状元及第。历任陈
州通判、翰林学士、开封知府。郑獬少负俊才,词章豪伟峭整,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因不肯行
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调知青州。引病辞退,提举亲鸿宫。宋熙宁五年(1072)病故,
终年50岁。著有《郧溪集》30卷(已入《四库全书》)和《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
行于世。
郑獬祖籍宁都城关西门,其祖父郑建中往湖北安陆经商,寄籍安陆,故《宋史·列传》及《中
国人名大辞典》均载郑獬为湖北安陆人。郑獬为官清廉,逝世时家贫子幼,柩停寺庙10余年,周守
滕任安州知府时,才为之安葬。后来其子郑宣义将郑獬及其以上三代骸骨迁归故里,葬于宁都城西
蔚背岭“美人献花”,与祖坟同茔。
阳孝本
阳孝本,字行先,号玉岩,上犹县安和乡人,生于北宋宝元年(公元1039)。孝本少时天资纯
正,好学寡欲,年青时通晓四书五经。29岁时由右丞尚书薄宗孟抢荐为京都(今开封)上庠(大学
)馆师。孝本长期追求寺庙、隐士的生活,加上受当时周、程理学家的文论影响,崇尚“有德者必
有言……故言则成文、动者成章。”因而抱定做人的最高标准,潜心读书,寡欲做人,不婚娶,不
趋利,对功名也不屑一顾。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大文学家苏东坡贬职到岭南儋州,途经虔州通天岩约见阳孝本。与
阳相见,思想产生共鸣,论文一拍即合,他极欣赏阳的追求,“高风绝尘”的艺术境界和超迈豪情
的浪漫主义情调。两人同游州府名刹,垂钓郊野溪畔,在濂溪书院(旧址在今赣一中)舞文弄墨、
在“夜话亭”里咏诗填词,成为一时佳话。
至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无疾而卒,享年84岁,葬于通天岩西麓石穴。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
载入《宋史·卷458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
。现上犹县安和乡联合村阳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莲花井”、“阳氏宗祠”、“祖坟”等有关他的文
物古迹。
曾几
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市章贡区人。生于宋元丰七年(1084)。宋徽宗时,以兄曾
弼为湖北提举学士,渡江落水遇难,恤授将士郎。宋大观初,特铨试500人,曾几获第一,赐进士
出身,提升为国子学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高宗时,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1138)因与
兄曾开力主抗金,为秦桧排斥,寓居上饶茶山寺。秦桧死后,起任浙西提刑,后来官至敷文阁待制
。
曾几学问渊博,为文纯正雅健,尤工诗。推崇杜甫、黄庭坚。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
、吕本中有师生关系,但并不墨守江西诗派的那套理论;他也讲句法,但并不流于生硬;也好用事
,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大都明快活泼,风格清俊。南渡后写的一些悲愤时事、忧国忧民之作,
也具有这种特色。陆游曾从他学诗。陆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说:“绍兴末,先生居会稽禹
迹精舍,某自敕局归,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时先生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
,忧国而已!”几病逝于宋乾道二年(1166),享年82岁。谥文清。陆游为其撰墓志铭,上饶建两贤寺祀之
。著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其《茶山诗集》已收入《四库全书》。
池梦鲤
池梦鲤,赣州市章贡区人,据赣州市七里镇《西平池氏世系谱》载:池梦鲤,字德华,南宋太
学生,绍定年间(1228~1233)生于赣城南市街。宋咸淳十年(1274)特科状元。殁于祥兴年间
(1278~1279),葬于赣县太由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乡太阳坪村)。池梦鲤考中状元时,适赣州
七里镇村北兴建石桥,桥成,遂名“状元桥”。迨后,赣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状元及第坊”,志
其中状元盛况。宋末大将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
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池梦鲤生子四,长子他迁,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
后裔迁居赣州七里镇,繁衍至今。
池梦鲤中状元时,年已40余,正值元兵大举南侵,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越2年,元兵
侵入临安,俘少帝、皇太后、宗室、官吏、太学生北去。不久,宋亡。宋亡于异族,宋人崇尚民族
气节,多隐逸山林,不愿仕之;加之元王朝重武轻文。因而《赣州府志》、《赣县志》仅记:“池
梦鲤咸淳十年甲戌状元。”中状元后之业迹及生卒具体时间至今失考。
魏禧
魏禧,字冰叔,号裕斋。宁都县城关人。生于明天启四年。清初散文家。因所居庐屋名勺庭,
故学者称他勺庭先生。又因五兄弟除两个夭折外,三兄弟中,魏禧排行第三,故称他叔子先生。
魏禧自幼不乐游戏,嗜古学。11岁补县学生。秉性仁厚,宽以接物;生有奇气,预见性强;论
事纵横驰骋,倒注不尽。明亡以后,他弃诸生,隐居翠微峰,与兄魏祥、弟魏礼(时称“宁都三魏
”),以及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县人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共9人,为“易堂学”,时
称“易堂九子”。魏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为“易堂”领袖。当时翠微学派与南丰的程山(谢文
荐讲学处)、星子的髻山(宋之盛讲学处),并称清初“江西三山学派”。魏禧喜读史,史学造诣
尤深,据《国朝诗人征略》转摘《听松庐文钞》中对他的评价说:“冰叔先生尤深于史,举数千年
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之故,穷究而贯通之,而又验之人情,参之物理,本胸中所积而发之于文,故
其势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得力于《史记》、老苏者居多。”魏禧长于散文,为文凌厉雄杰
,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三大文学家。魏禧40岁时出游,往来于苏、浙之间。康熙十七年,朝廷
诏举“博学鸿儒”,他托病不就。康熙十九年,他赴扬州,于十一月暴病逝于江苏仪真舟中,年56
岁。著有《左传经世钞》10卷,《文集》22卷,《日录》3卷,《诗集》8卷。并行于世。
戴衢亨
戴衢亨,字荷之,号莲士,大余县人,生于清乾隆十九年。7岁能诗文,17岁中举,在天津向
乾隆帝献诗,大受赏识。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戍科状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时称小军机),
辅佐乾隆帝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随乾隆帝南巡。嘉庆二年,以侍读学士加三品
卿衔兼军机大臣(时称大军机),辅佐嘉庆帝除去权臣和珅,抄没其家产,责令其自杀,清除其余
党;整顿刷新吏治;整理财政,节约开支,不加赋税,百姓称颂。后任兵部尚书(从一品),专任
将帅,镇压了坚持9年的白莲教起义。又任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士。嘉庆十
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终年57岁。谥文端,赠太子太师。
清代大学士是名义宰相,军机大臣是实际宰相。戴衢亨任军机大臣达15年,又拜大学士,在清
代汉人官员中屈指可数。一生办事谨慎,为官清正,深得嘉庆帝信任。著有《震无咎斋诗稿》、《
南安诗草》。
戴衢亨之父戴第元,字正字,号省翁,乾隆丁丑科进士。授编修。曾主江南、山东、湖北乡试
。官至太仆少卿。叔父戴均元,字修原,号可亭,乾隆乙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五任江南等省主
考,四任四川等省学政,三任会试总裁,二读殿试朝考卷,赏戴双眼花翎,受宫保衔,任军机大臣
,拜文澜阁大学士。兄戴心亨,字习之,号石士,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
典试江南,视学湖北。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誉为“西江四戴”。
陈炽
陈炽,原名陈家瑶,字克昌,号用挈,别号瑶林馆主,清末维新派,瑞金市瑞林乡人。生于清
咸丰五年,光绪八年中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著《庸书》百篇。光绪二十
一年参加康有为发起组织的强学会,被举为提调,翌年刊行《续富国策》四卷。光绪二十六年在北
京去世,时年45岁。
谢远涵
谢远涵,字敬虚,清光绪元年生,兴国县长冈乡人。父静山,岁贡生,任教县文澜书院。谢远
涵幼随父读书。年17,考入县学;年19,中光绪癸已科乡试举人;年20,中光绪甲午科进士,次年
选为翰林,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一年,谢在北京参加康有为联合十八省来京会试举人“公车上
书”,并在策试中针对时弊,力主“变通”。宣统元年,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辛亥革命后,南昌盛传将举谢远涵任江西都督,谢自忖难以胜任,遂回兴国老家。在兴国潋江
书院会见父老千余人,宣传“民国建立,五族共和,民权平等”。并号召剪辫子。众见翰林公辫子
已剪,纷纷仿效。民国5年,谢远涵出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次长兼北京市政督办,并代理内务部长。
旋由谢良牧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7年,任广东军政府秘书长,与彭介石等组织以促
进民主政治为宗旨的“民治社”,并任理事。其间受孙中山的委托,赴洛阳会见吴佩孚,商谈国事
,囁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为中华
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宋、明两代,江西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文人之乡、名人之乡、才
子之乡、神童之乡。请参考我在2010年3月提出的建议:《建议在江西省南昌市建造“江西古今英
贤蜡像馆”》。
1、解缙——神童,世界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首席主编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省吉水县人,明代著名大才子。他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
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明成祖朱棣当皇帝后的永乐元年,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
》,永乐六年正式完成。《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
字。《永乐大典》收录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多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
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
书,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
可贵的资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规定:所收集录入的古书典籍,不准删改,必须照原著整部
、整篇、整段地编入,因此《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典籍。明代以前许多
失传的书籍都赖《永乐大典》而得以保存。《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
》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
大典》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
2、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作者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中
国明代末期伟大的科学家、科技家。宋应星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年间中举人。
曾任江西分宜教谕、汀州推官、亳州知府等职。明亡后弃官归乡。著有伟大的科学技术巨著《天工
开物》。《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不朽的一部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是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
全书。《天工开物》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宋应星,我在这两个建议《建
议对世界现行公历(阳历)进行改革的三个方案》、《建议把农历十月十六确定为:科技节、天工
节、天工开物节》中已有详细的介绍。
3、汤显祖——中国的莎士比亚、千古名剧《牡丹亭》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年),中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今江西省抚
州市临川区)人。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号玉茗堂主人。汤显祖的戏剧著作有《紫箫记》(后
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剧共称
为“临川四梦”。中国的汤显祖(1550—1616)和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是同
一时代的人,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大14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戏剧家都是在同一年
(1616年)逝世的。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东方的莎士比亚”。关于汤显祖,我在
建议《建议在我国的某些城市建造“《牡丹亭》公园”》以及《建议把农历十二月初四设定为“中
国《牡丹亭》文化节”》中有详细的介绍,请参考。
4、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欧阳修还是历史学家(这方面鲜为人知),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
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成就很
高,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5、文天祥——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文天祥(1236—1283),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
山先生全集》,著名诗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过零丁洋》、《正气歌》为千古绝唱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6、陆九渊——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陆王心学” 的开山之祖
陆九渊(1139-1192),抚州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号象
山,字子静。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时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
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7、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千古名篇《爱莲说》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晚年定居在江西九江的庐山莲花峰下,北宋思想家、哲学家
、儒家学者,我国理学的开山之祖。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谥号元,世称周元公,学者
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一生主要在江西做
官,曾任分宁(今修水)主簿、南昌县令、虔州(今赣州)通判、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等
。他为官清正、尽心竭力、深得民心。他的人品学识,受到当时与后世人们的普遍尊崇,如黄庭坚
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他一生两次来九江任职,并终老于九江。也是对
九江影响很大的历史名人。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等。他继承了孔、孟、董仲舒、韩愈的儒家正统思想,并吸取了佛道思想的主要内容,融化贯通
,开创了宋代理学,后经过他的弟子程颢、程颐等的继承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
系,后又经朱熹的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周敦颐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院,在此讲学和研究。濂溪书院
对于培育人才,传播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周敦颐又是一位文学家。他是宋代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
,诗文作品反映了这位理学大师的政治思想、人格追求和审美情趣。风格雅正明洁、古朴平易。著
名的作品有《爱莲说》。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周树人
)、中华民族伟大英雄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8、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号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写《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9、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全才"
姜夔(1155~1221),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的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
石道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10、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
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1、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字君直,号叠山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
"12、黄庭坚——神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南昌)分宁(今江西省修水
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黄庭坚与秦观
、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皆出于
苏轼门下,黄庭坚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创始人。“江西诗派”是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诗派
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黄庭坚擅长行书
、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苏黄米蔡”。
13、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现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宋神宗年间,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14、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诗人。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或者: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人。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
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
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强国济民。他俊辩能文,李觏屡试科举不第,讲学自给,
来学者常数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
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李觏是北宋一位
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
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观,因此,成为宋代哲学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我国
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觏还具有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
,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
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第一)。
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
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
,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为了拯救北宋日趋贫弱的局
面,缓和阶级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
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李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为稍后的王安石实行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李觏是五代时南
唐国的开国皇帝唐烈祖李昪的后代((五代优秀词人、南唐皇帝李煜(南唐后主)就是唐烈祖李昪
的孙子))。李觏和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是很好的朋友,李觏和晏殊常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唐
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曾巩,是李觏的学生。"
李觏是中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既是范
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又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者。他的
思想在当时和对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觏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改革家。
15、晏殊——神童'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从小聪明好学,晏殊从小就有“神童”之称。晏殊14岁以
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宰相、同平章事兼枢密
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
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
16、曾巩——神童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
参军,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多个州的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
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
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曾巩文学成就突出
,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17、魏良辅!
魏良辅(1489—1566),南昌府新建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人,有学者认为:魏良辅是
南昌县陶竹(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一带)人。明代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
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昆曲鼻祖”,在曲艺
界更有“曲圣”之称。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
艺术。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
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他不满足于南戏原
有的声腔,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浙江
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
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魏良辅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委婉舒畅、秀丽悠远、
旋律优美的崭新唱腔——“水磨腔”(昆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
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
,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
革,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将笛、管、笙、琴、弦、琵琶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
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对原昆腔的巨大改革,使昆曲音乐更加音色丰富、瑰丽多彩,更富
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明代宫中大戏
,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
坛尊之为“国工”、“圣曲”,乃至昆腔(南曲)“鼻祖”。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
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
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是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昆剧,又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产生于江
苏昆山一带。昆山,在今江苏省的最南端,昆山位于苏州与上海之间,昆山位于苏州以东、上海以
西。昆剧诞生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6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
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山腔”属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
姚腔。昆山腔(江苏昆山)、弋阳腔(江西弋阳)、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
昆剧(昆曲、昆山腔、昆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剧发
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
近300年。昆剧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
“百戏之祖”。昆剧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
州韵”。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
多戏剧剧种,如:京剧、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广东粤剧
、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
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
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曲有极高的技巧,昆剧的各个行
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
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古老的昆曲有着中国戏
曲“活化石”之誉,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
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
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中国戏曲之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委员会将昆曲命名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关于昆剧(昆曲、昆山腔、昆腔)更多的内容,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
《今年(2011年)是中国戏剧(中国戏曲)诞生888周年,建议举办纪念活动并在浙江温州建造雕
塑》,《今年(2011年)恰好是昆剧(昆曲昆腔)诞生666周年,建议举办纪念活动并在苏州昆山建
造雕塑》。《建议把夏历十二月初一确定为“昆剧节”或“昆曲节”或“昆腔节”》。
18、朱耷(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本名朱由桵,字雪个、号个山、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明朝皇帝明
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江西南昌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后裔。明亡后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当道
士。八大山人是著名的书画家,也是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一。八大山人专
工水墨画,善书法,能诗文。其山水、花鸟作品,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
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或赋予寓意,
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
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
或“笑之”之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
群、愤世嫉俗的性格。
明朝初期的宁王朱权是朱耷(八大山人)的九世祖。朱权(1378—1448),明代戏曲理论家、
剧作家、古琴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初封大宁,称宁王。明成祖当皇帝后改封江西南昌,此
后,宁王世代居江西南昌。朱权被称“宁献王”。著作数十种,音乐、戏曲方面有《琴阮启蒙》、
《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杂剧十二种,存《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
19、罗汝芳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省南城县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教
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
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老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知太湖县,颇有政绩,擢刑部
主事。出任宁国府知府,后任云南屯田副使,整治昆明堤,疏浚滇池,讲学五华书院,日孜孜不倦
。罗汝芳自幼聪明好学,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尽受其学,得王艮泰州学派真传。他探究学
问,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他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和济
人急难闻名于世。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
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20、邹元标——神童
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明代学者、教育家,江西省吉水县人。东林党首领
、忠臣。万历进士。曾讲学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邹元标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邹元
标幼有神童之称。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万历五年(1577年)
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
,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
年。后来明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
以上就是《江西古代20大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排名榜》。另外还有:
况钟(1383—1442),靖安(今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人,明代著名廉官。永乐四年(1406年
)为靖安县吏。明宣宗宣德五年(1425),况钟被举荐任苏州知府。上任后况钟惩奸吏、裁冗员、
减重赋、废苛捐、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正统五年(1440年),任职期满回京,苏州万余人联名
乞求况钟连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苏州。况钟为官廉正,卒于苏州任上。归葬时,十里长堤
站满哭祭人群。1956年,昆剧《十五贯》上演,经毛主席、周总理推荐观看,况钟廉官之名响誉全
国。
刘攽(1022—1089),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历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与
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刘恕(1032—1078),筠州钧山(今江西高安)人。北宋历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与
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罗泌,南宋历史学家,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精于诗文,无意仕途。以史书极少言
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著成《路史》,记上古迄两汉事。曾亲自到炎帝陵考
察。
马端临(1254—1323),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元代历史学家。编撰巨著《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记述了中国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
朱思本(1273—1333),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元朝著名地理学家、道教士。继
承裴秀、贾耽“计里画方”之法,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成《舆地图》。
汪大渊(1311—1350年),江西南昌人。元代民间航海家、旅行家。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俗
,记载物产。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来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这
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几十国,渡地中海,出红海,横渡印度洋,
前后历时五年。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又第二次远航,历时两年回到泉州。汪大渊广
见博闻,沿途作有详细记录,并作古体诗百韵。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整理编成《岛夷志》,为
中国古代航海家亲历而手记之始。汪大渊回到南昌后,改成《岛夷志略》,记述亲身经历的二百多
个地方,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
董源,五代时卅有“干
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胡先骕(1894—1968),江西南昌市新建县人,植物分类学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
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学的创始人,享有世界声誉
的植物学家。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胡先骕在1948年鉴定出了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后,
获“水杉之父”的盛誉。水杉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孑遗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在地质历史时
期,水杉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川以后,世界各地的水杉全部灭绝,只有中国的湖北
、湖南、贵州、四川(今重庆)一带因地形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下来,成为孑遗
珍稀植物。1941年—1948年,在中国的湖北利川等地发现了在世界各地早已灭绝的水杉,一时轰动
世界。
吴有训(1897—1977),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
、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的
实验者。(由于吴有训用实验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因此,“康普顿效应”被国际上称之为“康
普顿——吴有训效应”)。中国近代物理学和高等理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
两弹一星”的研制培养了诸如: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钱伟长、邓稼先、王大珩、于光远以及
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江西南昌人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